|
〖名称〗常州戏楼群
〖别名〗
〖标识〗
〖时代〗清代
〖地点〗 常州市天宁区、钟楼区、新北区、武进区
〖市〗常州市
〖区县〗天宁区;钟楼区;新北区;武进区
〖类型〗 古建筑
〖主题词〗
〖级别〗 省级
〖所属文物点〗
〖所属文保单位〗
〖相关文物点〗
〖相关文物单体〗
|
|
|
|
常州戏楼数量居全省之首,主要集中在武进地区,大部分戏楼依庙宇寺观而建,是庙宇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。据新中国成立后统计,当时武进范围内每个乡镇都有古戏台,达29座之多,主要分布在横山桥、芙蓉、新安、焦溪、三河口、郑陆、东青等乡镇,惜大都不存。现存常州古戏楼共有6座,分别为万绥东岳庙戏楼、礼嘉烈帝庙戏楼、顺庄戏楼、西夏墅梅村戏楼、阳湖县城隍庙戏楼和杨氏家庭戏楼。这一方面与清代戏曲文化在常州地区较繁荣有关,也与近百年来各界人士的保护修缮有关。杨氏家庭戏楼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唯一的家庭戏楼,填补了江苏省家庭戏楼的空白。常州古戏楼为我国戏曲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。万绥东岳庙戏楼、礼嘉烈帝庙戏楼的板壁上都发现了大量的清代、民国年间戏班在演出时留下的剧目和幕表等。尤其是1953年,江苏省文化厅《中国戏曲志》编写组来礼嘉烈帝庙戏楼考察时,发现了昆曲“瀛凤班”保存在戏楼墙上的昆曲剧目《绣襦记》,从而修正了戏曲界一贯因循的“昆曲不上庙台”的旧观点。
|
|
|
|
|